教师节特辑 | 没有大楼,却有大师的西南联大
公众号微信文章
来源: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:吴宝璋 发布时间:2018-08-20 点击数:1672次


没有大楼却有大师


共计 2281  | 预计阅读时间 7 分钟

图为西南联大师院教育系1943级毕业生合影


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

——梅贻琦


西南联大没有大楼,却有大师,人才济济,群贤毕集。


有人说联大教授阵容之鼎盛,在古今中外大学中,堪称绝无仅有。这完全是有根据的。1939年联大有教授177人(含少数副教授) ,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22.3% ,而1940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比例为22%。1948年中央研究院产生了81名院士,其中西南联大教授有27人,刚好占三分之一。


师资力量之雄厚,教师来源流派之广,使联大"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"。


据不完全统计,联大八年所开课程超过1600门(重复课程不算)"每当学年伊始,教务处公布全部课程,无数的课程单把好几堵墙壁都贴满了,真是壮观!学生们一连几天,在课程表前挤来挤去,记下自己要选的、想听的课程。那是知识的海洋、学术的群峰。莘莘学子们有幸跃入这个烟波浩渺的海洋,踏上攀登那些高峰的道路,他们深恐竭尽四年的青春年华,还望不到大海的彼岸和高峰的顶点。" (李埏: 谈联大选课制及其影响,载《云南文史资料选辑》第34辑。)


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由专于该门的教授担任,所讲的内容都是教授们自己研究的成果或心得。


如闻一多的"楚辞"课即讲他多年研究、四易其稿的《天问疏证》;华罗庚开的"解析数论" "连续群论" "行列式" "方阵"等课程,也是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讲授的,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数学的最高学术成就。


联大教师将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,许多教师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,不少研究成果进入世界前列。


由于师资的充裕,许多课程常常几位教授同时开讲,风格观点纷呈,师承流派各异,政治倾向也不相同。


这一点在"中国通史"课中表现得较为突出。这门课是当时联大各院共同的必修课,分别由吴晗、雷海宗、钱穆等讲授,内容观点差别很大,各具特色。吴晗主要讲制度演变史,用"纵法"讲,讲得系统;雷海宗的主要观点是历史循环论,用"横法"讲,故事性较强;钱穆则讲他的《国史大纲》,常常是座无虚席,门前窗外也挤满了人。


因为联大开了那么多的课程,所以学生可以自由选课。讲得好的,门庭若市,否则门可罗雀。这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竞赛,保证了民主学风的发扬。



西南联大融汇了三校的优良传统,即北大的"民主自由"之风、清华的"严谨求实"之风和南开的"活泼创新"之风,人们通常用"山海云"来形容。在联大的一次校庆中,曾有这样一副对联"如云,如海,如山;自然,自由,自在",此联形容组成联大的三校不同的作风,意思是清华智慧如云,北大宽容如海,南开坚定如山。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西南联大正是在融会了三校的优良传统基础上,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。


"教授治校",是西南联大的特色之一。


这是一种具有民主治校性质的传统。教授治校主要通过教授会来体现,教授会由全校教授、副教授组成,教授们在教授会内可以对校务充分发表意见,不仅起咨询作用,还起决策作用。加之联大各院、处长均为教授兼职,所以教授们又直接负有管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职责。


由于联大的教授基本都与广大师生紧密相联系,能够听取并代表广大师生的意见,所以学校的重大决策一般来说是民主的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"一二·一"爱国民主运动中,教授会专门为运动召开九次会议,反复讨论,统一意见,站在进步师生一边,支持他们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斗争。


西南联大既名师云集,又有学风优良,虽然办学条件艰苦备至,但它却造就了一大批高徒。


据有关资料统计,联大校友中的两院院士共有172人(其中学生90人)。"两弹一星"功勋奖章获得者,其中有8名为西南联大校友:赵九章、郭永怀、陈芳允、屠守锷、杨嘉墀、王希季、朱光亚、邓稼先。



1971年,联大校友,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国访学,他刚下飞机,提出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已阔别22年的挚友邓稼先。交谈中,杨振宁忍不住问邓稼先:中国的原子弹有没有外国人参加?因为他在美国听说,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。邓当时没有回答,因为事涉国家机密。杨振宁准备登机离京时,邓请示上级,周总理指示说可以把真情告诉杨振宁。邓立即写了一封短信,当杨打开信看到"中国的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造的,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"时,他的感情受到极大震荡,泪流满面。


我国从2000年起开始设立中国"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”,奖励科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、业绩最突出的科学家。该奖每年颁发1次,每次最多奖励2位科学家。联大校友、中科院院士黄昆(2001年获奖)、刘东生(2003 年获奖)、叶笃正( 2005年获奖)、吴征镒(2007年获奖)、郑哲敏(2012年获奖)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。


此外,西南联大校友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杰出人才,难以计数:文学家马识途、汪曾祺,语言学家朱德熙,哲学家汪子富、黄相森、任继愈,经济学家刘国光,英语教育家王佐良、李赋宁、许国璋,翻译家许渊冲…… 还有大批杰出人才担任党和国家各级领导。联大海外校友也有很多佼佼者,举不胜举。 完全可以说,与国外任何著名大学的毕业生相比,西南联大培养的杰出人才毫不逊色。


长期以来,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许多人士都非常关注对这所学校的研究。一位花了约二十年时间来研究联大八年历史的美国学者说:"正当国家大量借鉴于外国的时候,中国人却能以他们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引以自豪,而且在不到半个世纪以前,就能够产生一所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学,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! "([美]易社强: 西南联大五十周年纪念,载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1988年校庆50周年增刊。)


在1988年纪念西南联大暨云南师大建校50周年时,时任云南省长和志强这样评价西南联大:"西南联大迁到昆明,给闭塞落后的云南高原吹来了清新的空气。爱国、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,有力地冲击了黑暗政治和旧文化、旧习俗,鼓舞了云南人民为建立新生活而斗争的勇气。许多云南优秀青年,有了进入第一流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。联大师生到云南的大学、中学兼课,到边远地区创办学校,使云南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。抗战胜利后三校北迁时,将师范学院留在云南, 一批师生留下任教。还有一批联大校友在云南各条战线工作。总之,联大在昆明的八年,是云南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,对我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对此,云南各族人民十分珍视,永远铭记。"



伟大的学校孕育伟大的老师,伟大的老师成就伟大的学校!


祝天下良师,节日快乐!





本文主体内容及图片选自

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

《西南联大二十五讲》

本书作者:吴宝璋




Copyright©2018 www.ynpph.com.cn 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新出网证 滇ICP备12004938号1  技术支持:奥远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