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信”者“信史”也 | 茅盾书信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出版
公众号微信文章
来源:管理员 作者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1-06-23 点击数:712次

《“信”者“信史”也——茅盾书信研究》出版


本文共计 2320  |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



《“信”者“信史”也——茅盾书信研究》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

这本书是茅盾书信研究的第一部专著。 诗人、翻译家、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北塔曾承担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“茅盾书信研究”。《“信”者“信史”也——茅盾书信研究》以北塔在中国传记文学领域权威的《传记文学》杂志开设的茅盾书信研究专栏里的文章为基础,精选了茅盾蔡元培、钱锺书、巴金、周作人、俞平伯、赵朴初、施蛰存、戈宝权等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通信,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研究和文化解读。


茅盾


书信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伟大作家最直接、最少遮蔽的实物文书,也是了解一个文学家生平经历不可或缺的实证史料。作为史料,书信最大的价值就在于“信”。与其他种类史料相比,书信的可信度是最高的。“信”者“信言”也,“信”者“信史”也。


在史书、传记、回忆录和评述文章中,对有些史实的叙述往往是粗线条的、提纲式的,三言两语,点到为止。书信里却有比较丰富、翔实、生动的描述,那么我们就要依靠书信,把那段史实进行补充,让它以一个更加饱满的形象被还原出来。或者,书信能提供关键线索,让我们得以寻找到更加翔实的史料。


茅盾致柯灵


有些事情,茅盾曾广泛深入地参与,付出了很多心血,产生了很大影响。但由于他一贯的低调和谦逊,在他自己发表的文章里,对此说得很少。


比如,鲁迅晚年与茅盾在上海做了邻居,两人过从甚密,亲如兄弟。鲁迅去世之后,茅盾拖着病体,从乌镇匆匆赶回上海,积极细致、亲力亲为地跟许广平等一起料理鲁迅的各项后事,付出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;但他在回忆录里一笔带过,我们只能从他当时跟许广平和蔡元培等人的书信里了解详情。


从茅盾1936年11月7日致许广平的信1936年11月23日致蔡元培的信中,我们得知,他至少参与办了以下几桩比较重要的鲁迅后事:


(1)代表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筹备会拟了三份公告并联系报刊发布。


(2)就设立“纪念文学奖金”事宜,茅盾拟就准备请纪念会正式委员们帮着分发的启事,还拟就了给他们个人的信稿,并恭请许广平过目审定;然后他亲自联系印刷(分别用油印和铅印)。


(3)茅盾不仅呼吁社会各界向鲁迅纪念基金捐款,自己还率先垂范。1936年11月21日,他向鲁迅纪念基金捐100大洋。


有些书信能有力地补充证明学术界的一些提法。


比如,王尔德的诗歌最早是什么时候被翻译成汉语的?宋达在《“五四”前后王尔德汉译史考释——王尔德作品汉译得失问题研究(一)》中曾提到,刘半农的翻译发表是最早的,但她没有提供翔实、确切的证据。


刘半农


茅盾1921年8月3日致周作人的信一开始就说:“刘半农先生稿件即请先生寄下王尔德的散文诗。”

茅盾之所以在信的开头提到刘半农,是因为刘来投稿,而且是通过周作人投的。投的正是刘翻译的王尔德散文诗5首,即《美术家》《为善者》《传道者》《主》《公判室》。茅盾如获至宝,很快就在《小说月报》第12卷第11号(1921年11月)刊发了。


文学巨匠茅盾的书信是研究茅盾思想史、茅盾生平的重要史料。北塔先生用大量的历史资料,究根溯源,回到茅盾书信写作的历史现场,重述了大量的真实往事,廓清了茅盾生平研究中的史实迷雾,以扎实的史料和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,以诗人的情怀和激情,将收入书中的每一封信都解读得淋漓酣畅,文采飞扬,其中有纠错的,有补缺的,在对人和事的解读中呈现真实信息,还原书信中的茅盾形象,为读者学习解读茅盾书信提供真实可信的学术依据。


茅盾致巴金


茅盾致陈白尘


茅盾致肖三


本书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,现代出版研究和翻译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中国茅盾研究会原副会长钟桂松说:北塔先生的《“信”者“信史”也——茅盾书信研究》是一部研究十分扎实的学术著作。这部著作,以它别具一格的选题和旁征博引、纵横捭阖的解读,填补了茅盾研究的空白,是茅盾研究史上有学术高度,有历史厚度,有根有据,可读可赏的著作。”



出品:云南人民出版社新媒体设计中心

编辑:张益珲 李爽 张丽园

初审:张益珲  复审:马滨  终审:段兴民



Copyright©2018 www.ynpph.com.cn 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新出网证 滇ICP备12004938号1  技术支持:奥远科技